6月國家旅游局召開了2013年全國旅游市場工作會議,7月又召開了旅游經濟形勢分析會。兩個會議對旅游市場形成的基本判斷是
:“今年上半年我國旅游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旅游市場繼續呈現‘兩增一平’的態勢”。
國內旅游與出境旅游“兩增”沒有異議,但入境旅游“一平”值得商榷。國家旅游局剛公布的旅游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入境旅
游不論港澳臺市場還是外國市場,也不論入境旅游者人數還是入境旅游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呈下降趨勢。其中,入境旅游總
人數下降3.7%,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下降4.1%,入境外國游客下降7.09%,入境旅游收入下降5.5%。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
機的沖擊,入境旅游總人數下降2.7%,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下降4.1%,入境旅游收入下降2.9%。今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下滑的
幅度遠超過了2009年。筆者認為,今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形勢更加嚴峻,不能用一個“平”字來概括。只有正視現實,才能找到下
滑的原因,找到止滑回升之路。
會議在分析入境旅游形勢時說,“受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旅游外需減少,再加上我國簽證政策偏緊以及與日本、菲律賓等周邊
國家關系緊張,旅游企業開拓境外旅游市場的積極性進一步受挫等因素影響,我國入境旅游市場下行壓力較大,短期內難以全面
回升”。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大有值得商榷之處。
說“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旅游外需減少”,這句話放在2009年或2010年或許可以說得通,但說今年上半年,就難以令人信服
了。今年7月17日世界旅游組織(UNWTO)公布的最新報告表明,“盡管面臨具有挑戰性的全球經濟環境,2013年頭四個月國際
入境旅游人數增長4.3%”,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增長6%,歐洲地區增長5%,中東地區增長5%;其中東南亞地區增長12%,南
亞地區增長9%,中歐和東歐地區增長9%。新興經濟體的目的地增長4.6%,發達經濟體增長3.3%。該報告指出,2013年全年
國際入境旅游人數預計將增加3%至4%。這些數據表明,今年前4個月全球國際旅游、亞太地區的國際旅游、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國際旅游都呈較快增長,與大陸緊鄰的東南亞與南亞地區的入境旅游更是大幅增長,與大陸今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下滑形成了巨大反差,把下滑的原因歸之為國際經濟環境不能自圓其說。
“我國簽證政策偏緊”至關重要
“與日本、菲律賓等周邊國家關系緊張”,這只是個案,只能解釋日本游客為何大幅減少(-25.5%),不能解釋菲律賓游客依然
微增(+1.96%),更不能說明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大陸入境旅游的整體下滑。今年上半年,占大陸國際入境游客總量2/3以上
的前18個主要客源地中,韓國(-5.48%)、美國(-2.51%)、俄羅斯(-5.99%)、馬來西亞(-7.81%)、新加坡(-10
.85%)、澳大利亞(-1.29%)、加拿大(-4.62%)、泰國(-0.25%)、德國(-3.09%)、印尼(-3.13%)、哈薩克斯坦(-21.22%)等11個國家與我們關系正常、有些有明顯好轉,為何它們的入境游客普遍減少呢?
筆者認為“我國簽證政策偏緊”,這一點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擊中要害。2012年入境市場出現高開低走的非正常態勢,1~5月入
境游客同比增長13.3%。從5月開始,為迎接“十八大”采取了“規范簽證”、收緊入境的措施,9月,近百個城市發生了抗議日本政府
“購島”的示威浪潮,給外界造成某種大陸不安定的感覺,不僅直接導致中日之間雙向旅游的滑坡,也間接導致了其他入境游客的
減少(特別是想到東亞多國聯線游覽的洲際遠程游客)。6月份后,入境游客節節下降,形成去年全年-2.2%的負增長局面,并
延續到今年上半年。
中國大陸對入境游客的簽證政策本來就偏嚴,目前只針對4個國家(日本、新加坡、文萊和圣馬力諾)的個人實施入境免簽政策,
僅同6個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格魯吉亞、阿塞拜疆、摩爾多瓦和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團體旅游互免簽證協議。雖然從今年5
月起,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4城市對45個國家過境旅客實行72小時免簽政策,海南省對26個國家游客實行21天免簽政策,
但從整體上仍處于過緊狀態。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旅行與旅游競爭力報告》對140個國家的排名中,中國大陸在“(對入
境游客)需要簽證國家數量”一項上排在第129位,足以說明大陸入境簽證政策與國際潮流并非同向而行。
目前,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新西蘭、愛爾蘭、德國等國家和我國香港地區,為了吸引更多的入境游
客,都實施較為寬松的簽證措施,已收到明顯成效。
當然,從旅游的社會人文與自然生態大環境來說,入境政策只是一個方面。入境游客、特別是外國游客到中國來,大城市仍是必
到之地。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交通擁堵與空氣污染使不少人望而卻步。大陸有許多城市自稱“國際旅游城市”,但真正具備接待
外國游客、特別是散客條件的不多。
自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多年發布的《旅行與旅游競爭力報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中,有“旅游監管
架構”、“旅游商業環境和基礎設施”與“旅游人力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三大類基本指標,下設80個分指標,但從未把入境旅
游者人數、收入等“旅游GDP”指標列入其中。與旅游發展密切相關的“旅游監管架構”中,有政策法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安全保
障、健康和衛生、旅游的優先程度等5個分指標,包括外資的所有權、產權受保護程度,外資法規的商務影響,簽證要求,開放的
雙邊航空運輸協定,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企業開業的時間需要、開業的花費、嚴格的環境法規、環境法規的嚴格實施、旅游產業
發展的可持續性、二氧化碳排放量、懸浮微粒濃度、受威脅的物種、環境條約的批準情況、警方服務的可靠性、防止犯罪和暴力
案件需要的商業成本、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醫師的密度、公共衛生環境、飲用水、醫院病床比等若干次指標。
在該報告考察的近140個國家與地區中,中國大陸的世界排名為:2007年71位,2008年62位,2009年47位,2011年39位,
2012年45位。總的看來,6年中排名不斷提前,但2012年下降了6位(與同年入境旅游下行正好巧合)。大陸在排名靠前的指標
是“自然資源(15位)”與“文化資源(15位)”,排名靠后的指標是“旅游基礎設施(101位)”、“環境可持續性(109位)”、“旅游
親和力(129)”和“(對入境游客)需要簽證國家數量(130位)”。由此可見,制約大陸旅游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旅游監管架構”(排名第71位)、“旅游商業環境和基礎設施”(排名第63位)兩大類項均處于世界中等水平。這些國家宏觀環境層面的因素,也是關系國家旅游形象的基本因素。2011年底,《中國日報》駐美機構通過蓋洛普公司進行的對中國認知的調查顯示,美國民眾與輿論領袖對中國總體評價,42%持贊許態度,44%持否定態度。這種毀譽參半的評價與《旅游競爭力報告》中的排名狀況可以相互參照。
“旅游企業開拓境外旅游市場的積極性進一步受挫等因素影響”,確是多年來影響入境旅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但何以如此?這不
得不從入境旅游宣傳推廣體制機制中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30多年來,大陸的旅游對外宣傳推廣一以貫之實行行政主導型的體制,
旅游企業扮演“跑龍套”角色,旅游行業組織更是沒有發聲權。
大陸的旅游宣傳推廣經費本來就不多,如不借鑒日本觀光公社、韓國觀光公社、“法蘭西之家”、德國旅游中心和“品牌美國”等旅游
推廣機構的模式,組建由行政專家、行業專家、市場專家和媒體專家組成專業化、半市場化的旅游推廣機構,將旅游促銷工作的主
體從純行政機構向市場化的專業機構轉型,建立對外宣傳推廣的績效考核制度,讓市場來檢驗與考核宣傳推廣的工作成績,那么“
旅游企業開拓境外旅游市場的積極性”又從何談起?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最大的制約是體制機制障礙,出路在于改革
開放”。作為中國服務貿易支柱的入境旅游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