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踏上旅游的行程,旅游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據統計,2012年全年中國國內出游人數高達29.6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然而,一方面是人們高漲的出游熱情,另一方面是全國各地景區門票漲聲一片,似乎是市場的繁榮催生了價格的上漲。實際上,各地景區坐地起價的背后是門票經濟的狹隘觀念在作祟。
發展旅游經濟是政府的事
一般景區收門票的理由很簡單,經營者投入資金開發,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玩環境,所以要有所回報,即誰投入、誰獲益。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上,這很好理解,沒有我的投入,游客你能坐纜車在空中欣賞美景?能在整潔的景區開心游玩?能享受到刺激的娛樂項目?經營者要獲益無可厚非,從經濟人的角度來看,不能指望人人都做慈善家。
但作為政府,就不應該僅從經營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是服務者、管理者、裁判員。政府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一個法制、公平、公正,能夠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效應的大環境,并且在市場機制因其自身缺陷無法發揮某些方面作用的時候,進行外部干預。
門票收費對經營者而言是一種經營手段,對政府而言則是眾多調控手段的一種。因為景區不同于一般的商業設施,像游樂場這種往往屬于純商業開發,純粹的經營性質,而有些景區本身就包含著一些社會屬性,如故宮、長城還有鳳凰古城,這些是歷史遺產,不僅屬于全體國民,也屬于全人類,經營者不能隨意據為己有,收費謀利。
另外,一般景區都有一定的游客承載量,超過這個承載量就會對景區造成破壞。這些都應該是政府需要調控的。不僅如此,政府考慮問題的范圍不能局限于景區本身,而應該是整個區域。就旅游而言,經營景區是經營者的事,發展區域旅游經濟,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才是政府需要謀劃的。
門票經濟不是全部
從景區來看,門票漲價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景區的經營者,直接的利益受損者是游客和景區內及景區周邊的經營戶,游客先被門票狠狠宰了一刀,哪有心思安心游玩,盡情購物,那些經營戶的生意也沒有著落。實在是富了一個人,窮倒一大片。不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從長遠來看,游客不來了,景區蕭條了,哪里去收門票錢?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從區域來看,一旦景區漲價,市場必然會作出反應,游客會把目的地改為價格更低或者免費的景區,由此必然對區域的旅游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可見,門票經濟是旅游經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最能夠體現旅游業對經濟帶動作用的,恰恰是在相關的產業上,包括勞動密集型的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以及高附加值的娛樂業等等。然而從國內實際來看,很多地方都沒有擺脫搞旅游就是包裝景區收門票,旅游經濟就是門票經濟的這種觀念。國家曾出臺規定,旅游景區三年內不得漲價,最終執行起來就是三年后一定要漲價。
政府應跳出旅游發展旅游
經濟發展不是根本目的,而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政府應該跳出經濟發展經濟。同樣,發展旅游業也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推動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府的眼光應該更加長遠,要跳出經濟發展經濟、跳出旅游發展旅游。
要在區域統籌的大環境下考慮旅游經濟的發展,發揮旅游對整個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這方面,寧波市的某些經驗值得推廣。
寧波以節慶活動為契機,在市旅游節期間推動區域內各景區票價減免,實行旅游惠民,大大激發了市民的出行欲望,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2012年為期兩個月的寧波旅游節,吸引了1000萬人次中外游客參與其中,拉動旅游綜合消費85億元。
又如我們海曙區,在29.4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就集中了整個寧波市8條歷史文化街區的7條,又有月湖景區,還有全市頂級購物中心和義大道,浙東地區商業航母天一廣場,旅游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如果各個景點包括商圈都要收門票錢,那游客們走不了兩站路就要掏錢買票,我們也可以賺個盆滿缽滿,但這無異于殺雞取卵,會嚴重削弱城區甚至整個寧波市的競爭力。
我們政府要做的是把轄區內的旅游資源包裝好、整合好,更有看點,能夠讓游客停留更長的時間,并且愿意主動消費,在大旅游經濟中充分體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