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接力。中國和貿易伙伴簽署貨幣互換安排協議,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每當中國與一個國家簽署這種協議時,就意味著美元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在央行的穩定政策下,美元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在被人民幣慢慢趕上。
從歷史上來看,“全球儲備貨幣”這個頭銜總是以一種默認的方式薪火相傳的。整體上來說,能獲得這個頭銜的是全球最大貿易伙伴國家的貨幣。希臘、羅馬、荷蘭和英國的貨幣都曾擁有過這個頭銜,而現在則是美元。當世界需要一種貨幣來處理貿易活動,或是當處理貿易活動時愿意接受一種貨幣時,這種貨幣就會變成“全球儲備貨幣”。
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希望能用自己的貨幣進行支付,而對較小國家的貨幣幾乎沒有興趣。在英帝國昌盛發展的巔峰時期,這個帝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我相信,羅馬人很可能也曾有過類似的說法。在英國,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歌曲是向1740年致敬,當時蘇格蘭人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寫下了著名詩篇《不列顛萬歲》(Rule, Britannia),這首詩歌所歌頌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全球霸權。在那時,英國控制了海洋,并進而控制了貿易之路,讓英鎊成為了全球儲備貨幣。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890年,當時美國海軍上校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撰寫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一書,讓美國認識到了海上霸權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這本書讓美國將目光投向了海洋,并最終取代英國成為海洋的統治者。
自希臘和英國占據霸主地位的時代以來,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我不得不懷疑到底是海上霸權更加重要,還是成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更加重要。如果海上霸權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那么美國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繼續由于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而光耀四方;但是,如果成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那么中國就正處于相當迅速的上升之路上。
這是因為,世界各國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會想要令其最大的貿易伙伴感到不滿。當出口對于本土經濟增長來說至關重要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將會嘗試討好最大的貿易伙伴,無論如何都要使其繼續與本國保持貿易關系。
在以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所謂“金磚四國”都在要求獲得世界各國的尊重;而很可能正是由于上述理由,才讓它們終于獲得了這種尊重。尤其是,過去12個月時間里中國在這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更是引人注目。
現在,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額。對于中國有關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中獲得更多投票權的請求,盡管這將以犧牲歐洲的部分投票權為代價,但歐洲卻對此持支持立場;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身看來也將在不久以后批準這一請求。在2011年7月26日,朱民出任該組織副總裁一職;此前,他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在拉美,中國的地位也已經得到了大幅提升。現在,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巴西、智利和秘魯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在亞洲,中國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韓國、泰國和日本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在非洲,中國則是剛果、安哥拉、坦桑尼亞、愛沙尼亞和南非共和國的最大出口目的地。
成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意味著,中國擁有了一些特權,原因是鑒于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出口相關經濟聯系,其提出的要求在通常情況下總是會被滿足。同時,美國作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地位則正開始減弱,而美國對國際貿易的控制也同樣如此。因此,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也同樣正在遭到削弱。
中國已經與許多較大的貿易伙伴達成了無限制的貨幣互換安排。在2012年,澳大利亞與中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安排協議;在此以前,韓國、阿根廷、印度尼西亞、新西蘭、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日本、泰國、土耳其和新加坡也都與中國簽署了這種協議。而在最近,英國也于2013年10月15日加入了這些國家的行列。澳大利亞財政部長韋恩-斯旺(Wayne Swan)指出:“這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重要一步,標志著人民幣正在朝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同時也是又一個里程碑,意味著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正在繼續加深。”
這些貨幣互換安排協議允許中國的貿易伙伴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每當中國與一個國家簽署這種協議時,就意味著美元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2012年4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在博鰲論壇上發表講話。他當時說道:“無論美聯儲印多少錢,都是在強迫其他央行推動本國貨幣升值。我認為,許多經濟體都對這種行動持有不同意見。美國有責任考慮全球經濟狀況。”他還補充道:“中國對歐洲的‘長期再融資操作’表示支持”,并稱其希望在全球層面上展開政策協調。最后一點是在中國的支持下提出的,同時也獲得了日本的支持,希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取行動來改善所謂的“歐洲防火墻”(European Firewall)。
中國繼續對美元表現出不安情緒,目前這種貨幣在國際貿易總額中占據了65%到75%的份額。中國經濟顧問經常都會質疑的問題是不夠“審慎”,而在做多美元的問題上持“審慎”態度是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已被傳遞給全球范圍內的其他央行。巴西和智利都已經公開表示,它們對美元的未來命運持謹慎態度;但是,鑒于這兩個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它們都認為這是一種“必要之惡”,也就是無可避免的災禍。而現在這種貿易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上述國家與中國之間簽署的貨幣互換安排協議將令全球各國對美元的依賴程度下降,并進而導致美元的需求下降。
同樣是在2012年4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季度報告《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報告顯示,在2011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中,也就是市場對歐洲形勢感到極其焦慮的時期,各大央行都提高了歐元儲備量。事實上,自2011年初以來,所有央行的歐元儲備量增長了8.8%(需要注意的是,這份報告并未將中國涵蓋在內)。該年第三季度,歐元儲備量環比增長4.5%,第四季度則環比增長2.8%。
2 011年8月29日,我在一篇題為《美元疲軟:一名儲備經理的指令勝過其他所有一切》(U.S. Dollar Weakness, A Reserve Manager Mandates Trump All Others)的文章中作出結論稱:“跟郵遞員一樣,儲備經理也總是需要交貨。”對儲備經理的理解需要多樣化,其投資組合的長期本質令我認為美元將長期疲軟,而歐元則將長期表現強勁。
儲備經理正在做多美元,同時認為增持美元不夠審慎。標準普爾和大公國際資信評級機構都已認識到一個事實,并因此在最近雙雙下調了美國的“AAA”主權債務評級。在國際貿易中,美元的需求將開始下降;而鑒于歐元的流動性以及正在進行中的歐洲結構化改革,這種貨幣很可能將成為儲備貨幣多樣化的受益者。請記住,這并不是因為歐元受人喜愛,而是因為所有人都已擁有的某樣東西不受人喜愛;對儲備經理來說,這樣東西就是美元。
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里,人民幣不會成為一種儲備貨幣;但我確實認為,美元在全球舞臺上所占據的主導地位正在下沉。暫時而言,歐元和人民幣都將成為這種趨勢的受益者,原因是幾乎沒有其他貨幣擁有類似的流動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