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進藏公路上就可以看到一道別樣的風景:學生模樣的徒步旅行愛好者穿著專業的裝備,拄著登山杖,背著沉重的登山包,上面裝著防潮墊、帳篷、水壺等用具。他們站在路邊蹺起大拇指,等待可以搭車進藏的車輛。
徒步、旅行,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再是小眾的活動,而成為一種潮流。上海大學稻草人戶外旅行協會、華東師范大學螢火蟲社團、上海外國語大學云出岫戶外旅行協會……滬上不少高校設立起了戶外旅行社團,并逐漸成為學生們的“最愛”。
徒步旅行成為一種習慣
青海青海湖、云南麗江雨崩、東北長白東升雪鄉、吉林長春、甘肅敦煌、還有江浙那些數不勝數的經典徒步線路……提及曾經去過的地方,上海外國語大學大二學生王鑫像機關槍一樣向記者報出曾經踏足的地名。
旅行,已經成為王鑫的一種習慣。一年3次長線旅行,分別在寒暑假和國慶節;平日里,每個月選擇一次短線旅行,幾乎都是徒步,多集中在江浙滬、安徽等地。
學生中像王鑫這樣的旅行達人還不少。至于大學生為什么會愛上旅行,華東師范大學螢火蟲社團第二任社長施瑞安笑稱:“網絡上不是號稱人生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嗎?確實是讓人沖動的一句話哎!”
施瑞安走的第一條長線是去喀納斯,在距離上海五千公里開外的新疆。在這次旅途中,施瑞安被自然的景色所震撼,也第一次感受到大西北的魅力、少數民族的熱情以及團隊內和諧的氣氛。結束了喀納斯之行,隊伍中部分人臨時組建了小分隊,奔赴敦煌,施瑞安毫不猶豫地跟著去了。敦煌之行結束時,在回蘭州的火車上,施瑞安認識了一群去青海的驢友,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好機會。他告訴記者,本來青海之后他打算再去西安,實在是因為口袋空了才直接從西寧返回了上海。
大學里,“施瑞安”們都是“一沖動”開始了第一次旅程,并一直走了下去。
依靠團隊力量戰勝困難
記者聯系到旅行達人徐一琦時,他正在臺灣的小火車上玩得不亦樂乎,還不時給記者發來kitty主題的民宿和8元錢的溫泉圖片。
徐一琦是上海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大三學生、上大稻草人協會會長。作為領隊,他常常帶領兄弟姐妹到各地徒步旅行,身上背負的責任自然也大許多。
旅行的路上雖然辛苦,但時常收獲平靜和感動。第一次有這樣的感悟,是在尼泊爾徒步時。傍晚時分,夕陽穿過古老的城墻,灑在院子里玩耍的小孩子身上。徐一琦與民宿老板、包車司機、小攤販、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大家講述尼泊爾古老的傳說。晚上,熱情的民眾邀請他去家里品嘗手抓飯,喝米酒。“不用給我勺子和凳子,我就跟你們一樣,蹲在地上用手抓飯吃。”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后,用徐一琦的話說,當地人都“驚呆了”。與上海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相比,這種帶有古老色彩的國度反而讓徐一琦心里覺得更為踏實。
當然,享受美景的同時,旅行、徒步更需要提振精神,做好安全保障,因為危險隨時都會降臨。
2012年端午節,徐一琦帶隊到楠溪江徒步,遭遇山洪。學生們被困在山上,進退兩難。當地的導游和經驗豐富的徐一琦商量后,決定在山上暫留一宿,等天亮了再下山。讓徐一琦感動的是,整個團隊始終都保持在一起,非但沒有害怕,還點起篝火圍在一起聊天唱歌做游戲。“當時大家唯一擔心的,是回去晚了作業寫不完了。”
天亮后,雨水開始退潮,隊員們陸續下山,水依舊淹沒了徐一琦的胸口。“我記得有個女生膽子小,出發前還抿了兩口二鍋頭。另外一個女生身體不好,是被兩個高大的男生一路扛過水流的。”安全到達上海后,徐一琦在新聞里看到,那次洪水中,其他徒步隊伍中有人受傷。團隊的力量,讓學生們平安歸來。
一提起徒步旅行,艱苦的條件、安全的保障和對體能的高要求,讓很多“軟妹子”望而卻步。走下來卻發現,其實大家的潛能都可以達到。“當你決定邁出第一步時,最艱難的部分已經過去。”
旅行中找到最真實自己
曾在香港某高校擔任旅游管理系主任的黃兆雄曾告訴記者,每年招生時,必問學生一個問題:你都去過哪些地方?有哪些收獲?在黃兆雄看來,豐富的閱歷有助于開拓眼界,擴大胸懷,而旅行過程更是讓學生成長。“選擇學生,就是要看他們可挖掘的潛力。”
這也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出去走走的主要原因。
王鑫作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云出岫戶外旅行協會負責人,對此也深有感觸。每次的出行計劃,多由他來負責制定。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比如設計線路時,要考慮到景點分布,民宿位置,徒步的路況、強度和難度,季節影響,費用是否合理等方面。他往往與其他幾個高校戶外旅行社的負責人溝通請教經驗,或者是自己先到目的地踩點,確保安全。
正在進行的越南之行,就是王鑫的安排:“從上海飛往胡志明市,在當地租借踏板摩托,一路北上經過7個城市,最終到達河內。”王鑫算了一下,一共11天,除去返程機票,預算在3800元左右。他一邊說,一邊給記者出示了幾張自己做過的規劃圖表,“不知道來回修改了多少次,也挺佩服自己的耐心和計算能力,統計學水準大大提高”。
王鑫的隊伍里,很多是已經工作的校友。工作時,壓力不小,常常帶著面具生活。旅行時,每個人都是真實的自己。大家會相互吐槽,講述自己的故事。一位驢友曾經告訴王鑫,3天徒步說過的話比工作一年都多,分別時,不少陌生的旅行者成為知己,抱頭痛哭。(本報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