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瀘州老窖,品二月早茶。”以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為代表的文化名家代表,昨日為瀘州茶產業發展支招,建議將茶產業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并借用瀘州美酒文化助推茶品牌走向全國。此次“論劍”,即中國?四川第二屆茶葉開采活動周的系列活動之一:早春二月特早茶名家筆會。
現狀:納溪特早茶品牌“不響”
記者從會上獲悉,瀘州茶史悠久,其中納溪茶尤為著名,納溪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茶樹原產地之一。納溪擁有深厚的茶文化歷史底蘊和規模化的產業基礎,又擁有全球同緯度采茶時間最早和國家地理保護標志認證,被譽為“中國特早茶之鄉”。
盡管如此,以納溪特早茶為代表的瀘州茶產業,發展速度卻相對比較緩慢,目前尚未在四川省內形成品牌影響力。納溪區如何利用已列入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19個茶葉重點縣(區)之一的機遇,在瀘州市帶頭發展壯大茶產業,成為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納溪區全區的茶葉種植面積達21萬畝,國內不少著名茶商都將納溪作為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如今,扶持茶產業發展壯大,已被列入《瀘州市百億產業發展規劃》,納溪茶產業的發展被寄予厚望。
支招:用好比較優勢打造品牌
“1斤特早茶,要采3萬芽。物以稀為貴,納溪特早茶在每年的二月開采,相對其他品種的綠茶具有絕對優勢。”文化名家們普遍認為,只有在“稀”字和“早”字上做足文章,納溪特早茶才能迅速獲得市場認可。
為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提出,可以將“喝瀘州老窖,品二月早茶”作為核心宣傳語,借助瀘州白酒的名氣擴大影響力。葉辛認為,只有品質和品牌實現了雙提升,瀘州特早茶逐漸占領全國市場甚至借船出海,都將成為可能。為此,他還建議瀘州市政府將幫助茶產業發展壯大提升到規劃戰略。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何開四,對葉辛的說法表示贊同,并建議在營銷策略上精準定位,同時在納溪特早茶的文化品牌打造中,融入瀘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性,打好“稀缺牌”和“歷史文化牌”。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郭小東補充說,茶文化品牌的打造應該注重雅俗共賞,要讓市場消費主體普遍接受。
中國著名茶文化研究專家劉小航則建議,瀘州的茶文化打造,可以借助本地的佛教文化資源,同時還應整合全市的茶品牌形成規模效應。另外,也不要放棄中檔市場,而要對市場進行細分,分檔次地推出系列產品。在以茶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方面,還可以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擴大茶產業的產業鏈,并建議在四川省內率先開設“茶家樂”。(曾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