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8日訊 春運印記已寫在了不溫不火的標簽里,三月的雷鋒,三月的雨,三月的春天為兩會興起。
當春運的熱度已經不在,當雷鋒精神還在延續,兩會的召開牽動了全國老百姓的心。縱觀春運至今,關于鐵路的事情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然而鐵路似乎也含著委屈繼續向前。從鐵路春運的“安全、方便、快捷” 出行目標到現在的“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的明確定位,鐵路似乎按原先設定好的路線行駛。當盛總說出:“中國鐵路總公司機構設置已經到位人員安置已經完成。”后,我們看到了鐵路顯現了更大的底氣。而這些底氣的來源,筆者認為,是“三個出行”加上“三化改革”的組合,隱約釋放出來的三方面的利好趨勢。
其一、對旅客產生利好趨勢。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今年的春運,似乎茫茫然就過了,沒有太多的喧囂,沒有太多的抱怨。在這平靜和相對祥和的春運里,鐵路的“三個出行”功不可沒。因為有了“三個出行”的目標,鐵路部門確實付出了努力,從手機購票客戶端、電源插座增設、雙“微”平臺利用等,無不讓“三個出行”有所發揮。而今春運已過,“三個出行”也將變成常態化后,緊接著確立了“三化改革”。“三化改革”最受益的應該是我們普通民眾,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可能是在競爭中相互提升“攀比”服務、相互提升質量;現代化改革就能讓我們享受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適的科技體驗;國際化改革就會讓我們與世界接軌,與外國取長補短,促進鐵路自身發展的同時,受益的依然還是我們。可想而知,當“三個出行”加“三化改革”組合,會不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其二、社會產生利好趨勢。
今年推出的“三個出行”,我們不得不肯定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其理念與旅客出行理念相符合,安全、方便而且快捷,這對社會來說無不是好消息。鐵路能沿著社會需要去考慮問題,去設立目標,對于社會來說,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春運的收官之后,“三個出行”也將要延續。鐵路市場化將會讓提供給社會更好的參與機會和監督機會,有助于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化的建設,也會直接推動科技的進步,隨著現代化的提升,那么鐵路在社會的推動能力將會越來越大。國際化的建設,將使我們走出國門,敢和外國拼技術、比優勢,無形中將使我們的國際地位提升,加大社會影響力。綜而觀之,將“三個出行”與“三化改革”結合,將有利于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其趨勢將會是明顯的、進步的、樂觀的。
其三、人文利好趨勢。
有一個理論:當物質文化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文明程度都會受到制約。正如當我們都坐不上火車的時候,就會有人抱怨工作人員、抱怨鐵路、抱怨政府為什么不賣多點票讓其上車。可是,假如我們坐上了車,就肯定不會抱怨坐不上車了,只會想得到更好的服務。于是,“三個出行”將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檔次,不僅只是讓大家坐上車,更讓大家安全出行、方便出行、快捷出行。不管春運“三個出行”是否讓大家滿意,但從理念和行動上,推動了我們對鐵路的認知、認同感,促進了人文發展,人文趨勢是向上的。從“三化改革”來說,鐵路將會促進市場文化、現代化科技文化與國際性文化的交融,促進地方與地方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就是當我們兩座陌生的城市,用火車路相連,連接的不僅只是兩根鋼軌吧?當改革后,使我們回家路更近,花費時間越短,回家都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和家人多一些團聚,感情就肯定會升溫。總而言之,“三個出行”與“三化改革”,對于促進人們感情交流,促進文明會有效果。
當然,在“三個出行”與“三化改革”面前,也是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難,例如:市場化摩擦、權利秩序的變更、面對全球壓力、面對涉及面更多的復雜性等問題處理等。
鐵路的改革,不管怎么變,只要能結合好“三個出行”和“三個改革”,我們看到了其利好的趨勢、進步的趨勢。至于后面能否成功,就讓時間來交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