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陜西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2月3日單日接待量達12萬人次,春節的七天共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業內專家評價說,這是陜西旅游業升級和品牌引導下的旅游模式轉變的一個樣本。
年末歲首,陜西旅游業升級捷報頻傳
在國內入境旅游市場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陜西省入境游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2013年陜西省接待境內外游客2.8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2.5%,旅游總收入2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4.6%;接待入境游客352.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02%,旅游外匯收入1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
" 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建設中,投入資金120億元,實施了110個景區和基礎設施項目,啟動了文化旅游310工程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全省新建、在建項目達到270個,投資突破330億元,全省旅游業提檔升級;新增A級景區44個,集中建成了一批高品位旅游產品和公共服務項目;在2013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和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上,陜西省旅游商品首次獲得金獎,同時囊獲一銀、兩銅三項大獎,取得歷史最好成績;西安至赫爾辛基直達航線正式開通;西安-北京-西雅圖國際航線開通西安到巴黎、柏林和中亞國家的航線正在推進中;"秦嶺與黃河的對話"等主題活動影響力巨大,"山水人文 大美陜西"旅游品牌得到提升。
2014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召開后,打造旅游業升級版,已經成為各省乃至全國旅游業發展的主旋律。陜西旅游取得的成績和舉措,無疑為全國旅游產業升級版的打造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規劃先行,"2336"戰略導出升級路徑
旅游業需要規劃先行,大產業必須要有大格局支撐。陜西旅游破"資源詛咒",補短板,構建旅游發展大格局。
陜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稟賦,但也易被這種優勢所束縛,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 "資源詛咒"。即資源越富集反而會陷入資源陷阱,不思進取。一段時間內,陜西過度依賴文物旅游和傳統的觀光旅游資源就是此現象的一種表現。
破"資源詛咒"并不是輕視現有的資源而是要樹立大資源觀,跳出對文物旅游的路徑和傳統觀光旅游資源的依賴,加大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等資源的開發力度,從而把陜西打造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陜西省旅游局局長楊忠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說。
旅游人均收入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相對落后、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被認為是陜西旅游的三塊短板。
如何補短板,陜西省旅游業內人士認為:一是要延長產業鏈,降低門票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如果"吃、住、行、游、購、娛"每一個點上游客多消費一點,旅游總收入就會增加。陜西省旅游人數差不多,但是旅游人均收入比較低,如果把這個短板補上來,對整個陜西的經濟貢獻會增加。
二是以旅游的理念建好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隨著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的頒布,陜西省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會越來越好,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進出,能處處享受美景。
三是調整陜西旅游產業結構,陜西現在文物景觀占的比較大,休閑度假這方面還有不足,陜西一定要把這一塊補上去,讓游客在陜西放慢腳步,觀光、度假、養生,享受生活。
從陜西省產業經濟發展的大局看,調整能源、化工產業占比過大的經濟結構,打造新的支柱產業,尤其是把旅游業作為重要抓手加以推進,打造經濟升級版,也是陜西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旅游業需要有總體的規劃,這樣旅游業才能可持續的、健康地向前發展。
大產業需要大格局支撐。在提高認識,周密論證和陜西旅游過去30多年的發展經驗積累和"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三個陜西的結合點,陜西省的旅游產業升級路徑--"2236" 發展思路正式形成:突出創新和服務兩個重點、實施培育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構建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風情體驗旅游走廊、實施高A級景區創建倍增計劃這"三大戰略"和強化人才、科技、政策"三個支撐"、堅持規劃引領、項目開發、標準建設、宣傳促銷、市場監管、旅游惠民"六個抓手"。
在"2336"戰略指引下,陜西旅游業增長勢頭強勁,正在成為陜西省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推動力,為全國的旅游業升級不斷提供著具有借鑒意義的樣本。
旅游新高地成就核心競爭力
構建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風情體驗旅游走廊、培育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打造高A級景區這三大戰略旨在促進陜西旅游邁入全國旅游強省的行列,并使之成為中國旅游的符號之一。
"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演講時用如此親切的話語推介陜西。隨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在世界范圍內叫響了絲綢之路品牌。
"習主席多次提及陜西和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自己的故鄉,飽含深情,使三秦兒女倍感親切自豪、深受鼓舞,為我們發展絲綢之路旅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為我們加快建設旅游強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陜西省旅游局長楊忠武
為抓住這一機遇,陜西旅游業快速行動,召開了全省旅游行業落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三個陜西"座談會,充分挖掘和利用絲綢之路文化,打造新的旅游產品。
陜西省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了包括"積極申辦首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博覽會曁第18屆西洽會","推進'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常態運行","研究開通西安至中亞旅游列車拓展直飛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客貨運航線"等一攬子政策。
此外,陜西還注重絲路沿線文物的保護,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陜西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 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7處文物點被列入。
總面積約為84000平方公里,約占陜西省總面積的40%的大秦嶺包括秦嶺地區和巴山地區。整個區域旅游資源單體總數有3000多個。其中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有400多個。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等各個種類。
陜西通過系列舉措,力爭要把培育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上升為國家旅游發展戰略。為此,陜西省旅游局各局領導在2013年分別帶隊赴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等秦嶺周邊6市,圍繞構建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工作,進一步完善了《陜西省大秦嶺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2013年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建設,收獲頗豐:歷經十年論證、四年艱苦建設的華山西峰新索道正式投入運營,打通了華山旅游大環線,結束了"華山自古一條路"的歷史,有效的緩解了每逢節假日華山的擁堵現象。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的重點建設項目,太白山國際旅游區業已正式開放運營。投資200億元對太白山旅游區核心度假區25平方公里進行整體開發建設也為太白山旅游度假區帶來新契機。在香港舉辦的陜西文化旅游產業(香港)合作項目推介洽談會上,共達成簽約項目13個,投資總額241.62億元。
業內人士稱,"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以大秦嶺這個特色符號把陜西旅游貫穿起來。大秦嶺是一筆極其豐富寶貴的自然財富,是陜西乃至全中國一張不可多得的名片。其中所蘊含的歷史人文與生態資源,帶給了陜西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陜西省還在抓產業必須抓項目理念指導下,出臺了實施高A級景區創建倍增計劃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高A級景區創建倍增計劃提出,近五年內力爭5A級景區突破10個、4A級景區突破100個。
此可見陜西高A級景區創建倍增計劃的雄心和魄力。
在《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確定了30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這30個項目均要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建設規劃編制工作,2017年前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項目帶動戰略的背后,是實體經濟的支撐。資料顯示,陜西省將通過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產業鏈擴張實現旅游要素集聚,培育形成一批新型龍頭旅游企業、和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性旅游集團。到"十二五"末,年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旅游集團達到2-3個,年收入超過10億元的專業性旅游集團8-10個。
"陜西以項目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入選2013年陜西旅游十大新聞,并被業內所高度評價。
品牌引導下的旅游模式轉變
陜西省以"山水人文o大美陜西"為主旨的品牌打造,成為陜西旅游由觀光旅游模式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模式轉變的引擎。
陜西的旅游必須走出陜西的路子,把旅游產業變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老百姓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要想贏得更大的市場,就需要打響"山水人文o 大美陜西"旅游品牌。--楊忠武
陜西省要贏得更大的旅游市場,就必須實現在品牌引導下的旅游模式轉變。即,通過打響"山水人文o 大美陜西"旅游品牌,加快由觀光旅游模式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模式轉變,使游客來一次后還想再多來幾次。這已經成為陜西旅游業內的共識。
2013中國旅游日陜西省主題活動--"秦嶺與黃河的對話"活動期間,參與宣傳媒體超過100家,電視受眾超過1億人次。
該活動首次以"父親山(秦嶺)"與"母親河(黃河)"為話題,采取旅游專家與文化名人聯動,旅游文化宣傳與旅游產品推廣結合的方法舉辦,并由鳳凰衛視和陜西衛視直播和錄播,向180個國家播出了活動盛況,開創了陜西旅游宣傳促銷的新局面,提升了秦嶺與黃河的知名度。
據透露,2014年即將舉辦的"秦嶺與黃河對話"活動,將以絲綢之路起點旅游為主題。
這項活動是陜西旅游加強整體策劃,創新宣傳促銷模式的一個典型。2013年,陜西還先后組團參加了陜粵港澳經濟合作活動周、德國柏林旅展、北京國際旅游博覽會等20多個展會與活動,在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巴黎和東南亞、港澳舉辦了"美麗中國陜西旅游推介會"。策劃舉辦了"360°美麗陜西"影像和首屆陜西旅游書畫攝影作品大賽、中華旅游名博陜西行等旅游推廣活動,邀請央視"遠方的家"、俄羅斯NTV電視臺、韓國KBS電視臺、馬來西亞電視制作中心、泰國大篷車攝制組來陜拍攝旅游宣傳片,15家亞洲主流新聞媒體來陜采訪。
品牌引導下的旅游模式轉變重點體現在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上。陜西省已經全面啟動了"文化旅游310工程",旨在推進10個省級文化旅游項目和31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目前已經涌現出如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等一些鄉村旅游熱門休閑旅游目的地。為推進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從2013年至2015年,陜西省將分批次給予每個文化名鎮(街區)200畝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省級財政給予每鎮每年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另外,每年評出10個文化旅游名鎮(街區)建設先進鎮并在年終給予100萬元獎勵。
為全方位打響"山水人文o大美陜西"品牌,陜西省在全省范圍內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在全省旅游企業全面開展了對標管理提升活動,在16家高星級旅游飯店推行標準化試點工作。修訂了《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評定標準》、《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評定標準》。依托華清池景區建立了全省《演出服務規范》,填補了陜西省旅游行業無地方標準的空白,走在了全國前列。
陜西旅游業升級版已確定的近期目標是:讓游客在陜西多停留消費一天、到陜西再多來一次、旅游綜合收入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規劃先行,"2336"戰略導出的升級路徑、旅游新高地成就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引導下的旅游模式轉變使得陜西旅游業,不斷呈現出提檔升級、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已經成為陜西省穩增長、調結構的新引擎和促進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有著"更多擔當、更大作為"抱負的陜西旅游一定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游業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