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18日訊 風景秀美的九寨溝有著藏、羌、回、漢等民族,其中生活在九寨溝縣(原南坪縣)一帶的漢族(含少數回族、白馬藏族)流行一種自彈自唱民間藝術——南坪曲子。南坪曲子又稱為“南坪小調”、“南坪琵琶彈唱”,清朝雍正、嘉慶年間,由陜、甘移民遷入而流行,目前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向廣大游客朋友推出九寨溝縣南坪曲子文化展。
南坪曲子是人們在喜慶的節日,特別是新春佳節進行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調。是九寨溝縣民間傳統藝術,以抒情優美見長。“曲子”用當地的方言進行演唱的,唱詞語音也有自己的特色,語言樸實,除少數有固定的唱本外,多數是流傳于民間的口頭文學。“南坪曲子”主要是當地人民群眾自娛性的演唱,在農村尤為盛行,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山民們在結束一天耕牧勞動后,或聚于庭前樹下,或圍坐于晚炊的火塘旁,彈起三弦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特別在婚嫁節假之日,鄉親們歡聚一堂,群彈群唱此起彼伏,氣氛十分熱烈。正如人們所說:九寨溝是彈唱的世界,彈唱的海洋。
“南坪曲子”從表現內容上可分為:歷史傳統類,歌頌歷史英雄、發明創造和敘說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這類數量最多,大多為長篇敘事性民歌,有的已具有說唱音樂性質。如《孟姜女哭長城》、《老爺挑袍》、《伯牙碎琴》、《孔子哭顏回》等;愛情類,抒發男女戀愛、婚嫁及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如《二姑娘》、《情歌》、《月兒落西下》、《送郎》、《繡荷包》和《南橋汲水》等;勞動生活類,反映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如《莊稼曲》、《摘花椒》、《摘葡萄》、《回娘家》、《勸世文》和《骨碌子耍錢》等。此外,還有一類篇幅短小的抒情小調,如《采花》、《木蓮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