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但首次納入全年監測的PM2.5年均濃度達89.5微克/立方米,超標156%(國家二級標準為35微克/立方米);由于水資源短缺,北京湖庫缺水,河流斷流,處于劣五類水質的河流超過四成。昨天,北京市環保局發布《2013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對2013年首都的環境狀況進行總結和回顧,大氣以及水環境的污染依然是制約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大氣
PM2.5年均濃度超標156%
2013年是北京實施“空氣質量新國標”的第一年,北京首次開展了包括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三項污染物在內的6項污染物監測,公報首次按新標準評價空氣質量。
監測結果表明,全市空氣中6項污染物只有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兩項達到國家標準,PM2.5、臭氧等其余4項污染物均超標。其中PM2.5年均濃度每立方米89.5微克/立方米,超標156%,是超標最為嚴重的污染物;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56.0微克/立方米,超標40%;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108.1微克/立方米,超標54%;臭氧(O3)指數(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183.4微克/立方米,超標14.6%。
交通點PM2.5濃度高于全市
公報還首次對全市16個區縣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PM2.5年均濃度進行了通報:全市PM2.5濃度最高的區縣是大興區,PM2.5年均濃度值為107.8微克/立方米,其次是房山、通州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年均濃度值均超過100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最低的區縣是延慶縣,只有68微克/立方米。位于北部、西北部的生態涵養發展區明顯好于其他區域。
從空間分布看,北部區域點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60.3微克,南部區域點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16.3微克,相差近一倍;交通污染監控點PM2.5年均濃度值為102.1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值為78.7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1%。
市環保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李云婷介紹,2013年的監測結果是基于2012年增設的5個交通站的監測結果,反映的是北京四環以內交通道路周圍的環境空氣狀況。她說,交通污染排放最直接的影響是反映在氣態污染物上,比如二氧化氮,但是二氧化氮也是PM2.5重要的前體物,所以交通污染的影響可能在PM2.5的直接貢獻上反映得不是特別明確,但超過41%的二氧化氮的排放對PM2.5的貢獻也很大。
李云婷表示,交通污染監控點的布控目前都在四環路內。此外,通過一年的監測,監測中心發現部分監控站點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目前市環保監測中心也在開展這方面的評估,今后會根據北京的實際情況、污染物來源再進行點位調整。
水
中下游河流水質基本超標
公報顯示,全市地表水水質空間差異明顯,上游水質狀況總體好于下游。
市環保局水和生態處處長韓永岐說,按照地表水的評價指標,北京的河流將近50%是符合標準的,但是處于城市中游和城市下游的河道水質比較差,都是超過國家標準的,就是所說的劣五類。
韓永岐說,去年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對北京的水質環境進行了督查,因為這次主要調查北京市下游地區的水質狀況,所以反映的情況作為北京市下游地區的水質質量還是比較客觀的,但如果作為北京市整理來講,這個調查不能客觀反映北京全市的河流污染情況。
“我們認為我們的上游地區城市水源地沒有問題,但中下游水質沒有得到改善。”韓永岐說,根據去年年初市政府制定的“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要到2015年把污水處理率提高,把污水處理能力提高,河道水質才會明顯好轉。“但是這個三年行動計劃去年剛開始實施,環境效應還沒有顯現。我們預計到2015年這個計劃完成,北京市的水環境會有明顯好轉?!?/span>
是否劣五類水都是黑臭的臭水溝,無魚無水生物?對此,韓永岐表示,評價水質是否屬于劣五類不能簡單靠肉眼識別。“又黑又臭的水肯定是劣五類,但有的河水看著比較清,只要有一種物質超過國家標準,也會被歸為劣五類?!表n永岐說。
噪聲
居住和文教區噪聲超標
2013年,全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區域環境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基本持平。其中,1類區(居住文教區)晝間等效聲級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2類區(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3類區(工業區)和4a類區(交通干線兩側區域)晝間等效聲級年均值符合國家標準;3類區夜間等效聲級年均值符合國家標準,1類區、2類區和4a類區夜間等效聲級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
輻射輻射環境質量保持正常
2013年,環境大氣中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環境水體中總α、總β的活度濃度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與往年相比均無明顯變化,屬正常水平。電磁輻射低于40微瓦/平方厘米的國家標準,電磁輻射環境良好。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狀況持續良好
北京自2006年開始利用遙感監測數據解譯等手段,對全市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06年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59.7,2009-2013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基本保持在66左右(65.9-67.1),生態環境質量為良,且持續保持良好(55≤EI<75為良好),在全國處于中上等水平。
與此同時,北京生態環境質量區域差異較大,北部以及西部山區明顯好于平原區。近年來各區縣生態環境質量呈現變好的趨勢,其中石景山區變化最明顯,由于首鋼的搬遷,石景山生態環境質量由差轉為一般。
2013年,全市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完成平原造林36.4萬畝,百萬畝造林工程還未發揮明顯的生態效益。記者王碩
□相關新聞
浮塵進京PM10爆表
周末PM2.5濃度將會上升
京華時報訊昨天北京的氣溫坐上了過山車,最高氣溫由前天破紀錄的30℃降至17℃。不過,讓人煩惱的并不是溫度的驟變,而是天兒又“灰”了。不過這次罪魁禍首可不是PM2.5,而是PM10。來自于內蒙古的東北部的沙塵,經地面偏東北風輸送進京,使得京城的PM10一度飆升至500微克/立方米,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級別。市環保監測中心預計,今天,由于地面風速小,沙塵仍將滯留,預計為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仍為PM10。
昨天一早,北京的天就陰沉起來,很多人以為又是PM2.5“作祟”?!敖裉焓滓廴疚锟刹皇荘M2.5,而是浮塵?!痹谧蛱焐衔缡协h保局的《2013年北京環境狀況公報》的發布會上,市環保局副局長方力替PM2.5“鳴冤”。
市環保監測中心表示,前天下午大風過后,全市PM2.5濃度大幅跳水,各區縣PM2.5濃度普遍跳水至100微克/立方米。但隨后,大風帶來的浮塵卻緊跟著進京,本來市環保監測中心預測昨天的空氣質量為二級良,但因為浮塵的意外到京,空氣質量一度跌落至嚴重污染。
監測顯示,昨天上午,全市的PM10始終維持高污染濃度,昨天上午9-10時出現污染峰值,濃度超過550微克/立方米,11時濃度略降至500微克/立方米左右,均處于六級嚴重污染水平。據了解,本次沙塵起源于內蒙古的東北部,經地面的偏東北風輸送到我市,由于近期地面風速小,導致沙塵滯留北京。
昨天夜間,全市仍受外來沙塵影響,PM10濃度較高,但較白天有改善。昨天下午4點,全市PM10濃度逐步下降,城六區、東北部、東南部等地的PM10已回落至300微克/立方米以下。
市環保監測中心預計,今天白天,由于地面風速小,沙塵仍然滯留,預計為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 PM10。 12日-14日,全市受均壓到低壓系統影響,擴散條件會逐漸轉差,PM2.5濃度將會上升,周末出行請提早做好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