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成扶貧上選
陽春三月的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一片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牛占月正穿著迷彩服與工人們搬石頭,“我們要砌花池,搞好村內環境,為農家樂鄉村游打基礎。”
上小峰村與魯山風景區相鄰,自然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到魯山玩的人一年得有十幾萬,要是能有兩萬人來咱村,每人消費100元,那就是兩百萬元的收入啊!”牛占月興致勃勃地給記者算賬。上小峰村是個省級貧困村,全村187戶就有129戶是貧困戶。
2015年,博山區利用國家支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的700萬元中央財政資金,在7個貧困村實施扶貧試驗,其中5個重點發展鄉村旅游。而選擇旅游扶貧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因素,二是資源條件。
“經過精準識別我們發現,全區86個貧困村中,60歲以上人口占到58%,還有不少病人、殘疾人,他們沒有能力外出打工,最好的脫貧辦法就是讓他們在家門口致富,鄉村旅游是上選。因此,旅游扶貧就是我們做好扶貧試驗區工作的主要抓手。”博山區農業局局長龐繼斌說。
博山區地處山東中部,淄博市西南端,旅游資源豐富。全區共有八大景區200多個景點,景區面積達7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43%,有“魯中山水畫廊”和“淄博的后花園”的美譽,這是博山區發展旅游扶貧的資源優勢。
近年來,博山區堅持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扶貧奔康,立足博山區生態、人文資源優勢,扶持旅游強鄉鎮、旅游特色村創建,發展精品采摘園、“好客山東”星級農家樂,全力打造 “生態休閑游”、“農村體驗游”、“農業觀光游”等農業旅游模式。
入股分紅腰包鼓
“發展鄉村旅游最忌‘散’,要成立公司,村民入股,把力量整合起來,勁兒往一處使。”辦了十幾年農家樂的池上鎮中郝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東強說起來頭頭是道。
2011年,中郝峪村成立幽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所有村民入股,出錢的按錢分紅,其余的按人頭分紅。“所有游客接待及分配全部由公司統一安排,價格也都由公司統一制定,所有收入每天由公司公開賬目,杜絕了業戶之間競相壓價,惡性競爭。公司運營下的所有項目,按照承包方式承包給相關業戶,業戶嚴格按照指定價格、經營標準,,負責搞好接待、服務等工作,對游客的安全、衛生負全部責任。”幽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勝建說,除了用于必要的成本開支和村內項目建設,公司收益全部分給村民。
如今中郝峪村民人均年收入2萬8千元,靠鄉村旅游中郝峪摘掉了扣在頭上多年的“貧困村”帽子,而“公司+村民入股”的“中郝峪模式”也在全區得到推廣。
今年,博山鎮朱南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鄭玉池就打算成立村里的旅游公司,投資126萬元,全村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建設朱南百年杏園旅游景區,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帶動全村脫貧奔康。
“我們有3000畝元寶楓、1000畝金銀花和500畝杏園,自然環境是我們的優勢,要進一步挖掘、整合利用起來,用鄉村旅游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延伸產業鏈。”鄭玉池說,“我們不僅要脫貧,更要致富!”
除了像朱南村、中郝峪村這樣依托本地自然風景發展鄉村旅游,博山區還有諸如博山鎮上瓦泉村、源泉鎮麻莊村等依托水果采摘游帶動農家樂發展等多種方式,旅游扶貧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幸福更上一層樓
旅游扶貧不僅讓農民口袋有錢,也使村民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博山區2015年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目標提出了“五通”、“十有”,即通路、通電、通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通信息,有旱澇保收田、有致富項目、有辦公房、有衛生室服務、有衛生保潔制度、有學前教育、有文化活動室。旅游扶貧對實現這“五通”、“十有”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記者翻看今年博山區旅游扶貧規劃,發現幾乎每個村都離不開“修路”這一條。“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修好了,才能把山里的寶貝運出去,外面的游客引進來。”龐繼斌說。
2014年,博山區在石馬鎮開工建設9.2公里的博沂路、博萊高速連接線(五陽湖路),目前已完成路面硬化,具備通車條件。各個村也在開展路面硬化工程,讓村路不再“晴天一腳土,雨天一腳泥”。
記者從淄博市扶貧辦了解到,該市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為載體,市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對太河流域太河鎮、博山鎮等6個重點貧困鎮實行生態補償。目前,全市6個鎮每村都配備垃圾箱、清運車輛和一名保潔員,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處理”,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環境好了,游客才愿意來。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條件,同時,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不斷豐富的生活服務更能為當地村民帶來實惠,提升生活幸福指數,這其實是雙贏。”龐繼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