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畫廊 、水鄉平昌”。是四川省平昌縣對其境內自然景觀、山水風光的高度概括。受此啟發,他們把眼光轉向旅游市場,確立了開發鄉村旅游的奮斗目標。利用豐富的天然資源,幾年艱辛努力,成功創建了佛頭山、巴靈臺兩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鎮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駟馬水鄉濕地公園,境內人工湖被評選為“四川10佳最美人工湖”。現在,全縣已擁有6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14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及116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平昌縣也躍上了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行列。游客慕名到平昌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絡繹不絕,2013年,成功舉辦首屆鄉村旅游節,全縣就接待游客199.1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4.8億元。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實惠。 晨霧中美麗平昌縣城一角 旅游開發首先解決交通困境,近年來,平昌力破交通瓶頸。2012年,自籌資金6.5億,啟動全縣300公里縣道破損老油路改造,僅8個月時間就全面改造完成,創造了平昌交通建設奇跡。全縣共建成通鄉通村公路276公里,實現了村村通路、社社通車。達(州)巴(中)高速公路通車,結束了平昌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完成了S202過境公路攺造建設;平昌火車站正加緊施工,年底正式通車。形成了南連北接、便捷快速的綜合交通輻射網絡。 平昌優美迷人的新村風光 與此同時,平昌縣還整合項目資金1.1億元,高標準建設森林走廊,全面打造生態交通。按照“1421”的標準高標準、高品位實施綠化、美化,栽植各類苗木381萬株,綠化公路1600公里,培育經濟速生林15萬畝,實現省、縣、鄉、村社道路綠化率“四個100%”。進入平昌旅游,幽深的森林通道,就讓游客感受到了平昌旅游的神奇魅力。 “現在交通方便,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我家培植了100多畝柚子,都已掛果進入盛產期,我不說多了每年純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嘛。”都說路通業興,記者在江口鎮大運村就看到了嶄新的變化,村民孫勇華告喜滋滋地告訴記者∶“我又流轉十幾畝土地種植了獼猴桃,還有鄉村旅游興起了,到我們這里游玩的游客很多,我馬上準備開一家農家樂。” 無論是在旅游景點景區還是新村聚居地,記者采訪時看到道路齊整,全是水泥硬化,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新農村房屋鱗次櫛比,停車場、休閑廣場、籃球場、花園、娛樂設施樣樣齊全;村風和諧,民風淳樸,村民進進出出哼著小曲悠然自在,過得一點不比城里人差,甚至比城里人更瀟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品農家情”為主題的現代農業觀光游和鄉村休閑旅游很火爆,“雙灘庫區—喜神—鎮龍—牛角坑—云臺”和“皇家山—友誼水庫”旅游環線人流如潮,水鄉體驗游和鄉村度假游亮點紛呈。駟馬水鄉、南天門森林運動公園、巴靈臺景區和元山鎮中嶺村,農家樂生意時常“爆棚”。 “遠的不說,今年清明節期間,我家辦的農家樂,光是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過來,還請了兩名服務員幫忙,”在元山鎮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嶺村采訪時,說起鄉村旅游,村民羅家輝笑得很開心,他告訴記者∶“每逢周末、節假日客人都要爆滿。一年收入10多萬元算是少的了,政府開發鄉村旅游,給老百姓真正找到了一條發財的路!。” 靈山何家灘一處長有大片參天楠竹,村民王亞君、王瑩兄妹看到鄉村旅游業帶來的商機,利用楠竹養竹鼠,年收入達100多萬元。周邊近80戶村民,在他們帶動下也飼養了竹鼠。就是這些竹鼠成了最受歡迎的旅游食品,到這里旅游的游客除了品嘗還要買上幾只帶回家。 平昌縣堅持把旅游業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大富民產業來抓,緊緊圍繞“西南水鄉·生態平昌”的發展定位,以“一鄉兩園三線”為重點,布局旅游產業發展,形成親水休閑、度假養生、田園風光、民俗風情、紅色文化的旅游環線和板塊,完成了14條旅游線路和4種特色旅游商品推介,構成了全域旅游的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達渝城市“后花園”和川陜渝旅游“金三角”的發展格局。目前,平昌旅游業的發展,已建起農家樂、度假山莊等200多家,解決了近10萬人就業,實現了旅游惠民。 幾年來,平昌通過創建文明縣城、改善交通條件、發展生態旅游,打造生態水鄉、鄉村文化旅游,巴河通江河兩條交錯的河流,沿岸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巴山新居美觀雅致、鄉村生態旅游成為熱門,游客不斷增多,旅游收入成倍增長。山區平昌、水鄉平昌,鄉村旅游使這里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